
江门展会经济方兴未艾,路还长。
全泽超 摄
市场化运作寻出路
伴随着江门连续四届成为珠中江商展会主办方,跨年的各种展销会在江门一浪接一浪,展会经济日益活跃。但展会数量增加的同时,专业性也在不断增强。会展经济能否成为拉动江门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撑点,相比差距在哪里,如何补齐?
品牌展缺乏,场馆利用率低
从1998年举行的“江门市投资环境考察活动”、1999年的江门市对台招商洽谈暨投资环境考察活动到2000年的江门市名优特产品展销暨招商洽谈会,江门会展业暂露头角;2001年举办江门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、2002年举办中国(江门)经贸技术洽谈会暨摩托车博览会、2003年举办中国(江门)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暨机电产品博览会,使“机博会”这一活动品牌成形;2004年江门曾宣布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“机博会”,但2005年之后戛然而止,取而代之的是“摩博会”,但是2010年之后“摩博会”偃旗息鼓了两年。
与品牌展会打造的艰难相随,展馆利用率一直偏低。“展馆出租率偏低,资源浪费”、“展馆偏小,不利于举办大型展览”、“会展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,会展人才匮乏”、“展馆配套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”,江门会展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显得有些棘手。
看展馆,江门目前算得上规模的会展场所,就是五邑华侨广场会展中心。会展中心举办的展会次数,2005年为3个展会,2006年至2010年5年中,分别为6个、8个、12个、16个和21个,2011年和2012年则均超过30场,蓬勃发展可见一斑。但是,在会展数量历年增长情况下,五邑华侨广场会展中心出租率仍然低于30%,处于低负荷运转状态,资源浪费现象比较突出。而到目前为止,江门市真正开展过会展业务与会展服务的企业不到10家,且大多处于创业积累期,未有独立策划和承办展览业务的经验。
去年7月,一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百度提问:在江门什么地方有专业对口的工作?有网友支招,到会展中心应聘。得到的答复是,那里没说招人啊!对于江门会展业来说,会展专业性不足,人才缺口也严重。
借鉴香港寻找差异化模式
“我们所说的专业展会,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展品类别专业,一是服务专业。”市经信局相关科室负责人表示,展品类别的专业,就是以一个行业及其衍生行业为主要展示范围,在某一特定行业树立展会口碑,塑造展会品牌形象;而服务专业化,则是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,采取一些新颖而富有特色的举措,使得参展采购商降低成本、扩大市场,实现双赢。“只要在上述两个方面作出创新并努力实施,作为中小城市的我市在发展会展业的未来道路上才会更具特色、富有个性,才能发展壮大。”
去年5月25日,由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江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“中国第一侨乡广东江门名优商品展销会在成都新会展中心隆重开幕,江门会展业在多年坚持引进来的同时,开始尝试走出去;跳出江门看江门,在展望江门会展业发展前景的同时,对比发达地区就能看到自身瓶颈:工业经济规模和地理位置的制约是江门会展业踌躇的主要原因。工业产业作为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,其经济实力不够强大,必会影响会展经济的发展,这一点,江门与同为珠三角城市的广州、深圳等地相比差距明显。另从地理位置来看,广州作为省会城市,其在吸引各种资源上有很大优势,深圳、东莞等地有靠近港澳的地缘优势,特别是香港的发达会展业的辐射,相比之下,江门在地理位置上不具有很大优势。
早两年的江门“两会”上,香港区联络组代表罗富昌提出,江门要建设成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,就必须有先进的会展业与之相配套,与香港相比,江门会展业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,可借鉴香港会展业成功经验准确定位后走差异化道路。在罗富昌看来,江门发展会展业应依托产业集群优势,错位发展特色专业展会,逐步打造一批辐射力强、品牌集中度高、专业性强的特色展会。会展业的组织管理应借鉴香港贸发局的经验,将政府职能由过去的直接领导、管理转变为指导、协调、支持、服务上来,将管理工作推向市场。
与此相对应,建议走市场化道路的专家学者,要求政府从主导会展的角色淡出,把力气花在监督管理上,但是,目前江门拿得出手的展会都是政府主办支撑,各种市场化展会目前仍处于低级阶段,“基本都是传统的展销会模式”。当然,呼声较大和操作性较强的,是培养一大批熟悉展览业务、富有管理经验、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展览人才和塑造名牌展览公司。
可喜的是,近年来,江门的展会已越来越重视市场化运作,像此前举办的“摩博会”、“农博会”、“珠中江商展会”、“侨乡华人嘉年华”等等,均有开始显现市场化运作的痕迹。
南方日报记者 兴乐
本文来源:南方日报